HTML 提供一些改變字體的環境, 例如在 B 環境內的文字會以粗體字 (boldface) 呈現, 在 STRONG 環境內的文字也會以粗體字 (boldface) 呈現。 既然它們效果一樣,為什麼要分成 B 和 STRONG 兩種環境?
HTML 有兩大類字體環境:字面的 (syntactic) 和語意的 (semantic)。
HTML 的環境大多數是按照語意來排版,所以正規的建議是避免使用字面的環境。 但是因為它們很簡單,而且行之已久,作者似乎很難避免。 前述三種字體在文章中有其習慣的用法:
其實,最後排版的結果還是有瀏覽器決定的。 如果它沒有作者指定的字體,那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,它可能就做一些權宜的處理。 譬如說 I 環境本來要求的是花體字 (italic),但是如果沒辦法, 就會用斜體字 (slant) 來頂替。 有些瀏覽器無法提供中國字的粗體字,就用普通字體來頂替。
以上指令通常對英文字母和數目字有效,但未必對中文有效。 更何況,上述字樣的變形,是西文排版的慣例,用到中文並不合適。 譬如說,用中文字體 (明體、仿宋、楷書、隸書) 的粗體字樣來招惹注意, 似乎還說得過去,但是用這些字體的斜體字樣,就顯得不倫不類。 在中文排版中,
雖然在 MS-Windows 系統中我們可以令 HTML 文件顯示「標楷體」, 但是這個參數只有在 MS-Windows 系統中有效, 因為在其他電腦中,根本沒有「標楷體」這個字型。 請讀者注意:
盡量避免使用只限定某種系統才能接受的排版指令或參數。 換言之,應該盡量只使用公定標準的語法。製作網頁的最主要目的應該是提昇人們的溝通效率, 在此意義之下,我們當然不應該專門為某家特定廠商的消費者製作網頁!
習題
<HTML> <BODY> <P><B>Here I want boldface 中文粗體字</B> <P><I>Here I want italic 中文花體字</I> <P><TT>Here I want typewriter 中文鉛字體</TT> <P><STRONG>Here I make a strong point 中文加重語氣</STRONG> <P><EM>Here I emphasize my words 中文強調說明</EM> <P><DFN>Here I define a new phrase 中文定義新名詞</DFN> <P><VAR>Here is a variable 中文參數或變數</VAR> <P><CODE>Here is a source code 中文電腦原始碼</CODE> <P><KBD>Here is a keyboard input 中文電腦鍵盤輸入</KBD> </BODY> </HTML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