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lan Kay (1940--) 在 1967 年接觸到當時從實驗室中產生的一種「個人電腦」。
這個早期的個人電腦叫做 FLEX,有一百多公斤重,
當時還是很令圈內人振奮。
因為,根據 Gordon Moore 在 1965 年提出的一個猜測,
積體電路的密度大約每年可以增加一倍。
換句話說,同樣複雜度的積體電路晶片,每年可以縮小一倍。
那麼,一個真正可以放在書桌上的個人電腦,應該指日可待。
Kay 更進一步地開始思考筆記型電腦。
他希望將來 (其實就是我們的現在)
這種小型計算機能夠成為每一個孩子的學習伙伴,
不論是在教室還是在野外。
因為 Kay 心目中是以輔助兒童的學習為願景,
當然需要一個比較容易上手 (easy-to-use) 的操作介面。
FLEX 已經有圖形化操作介面的初步想法,
Kay 繼續發展,將它納入筆記型電腦 KiddiKomp 的設計之中。
以 SmallTalk 為核心的圖形介面程式設計環境,曾經小規模地在美國的小學中實驗。
根據文獻記載,當時認為這套系統可以使得小學三年級的學童,
自行撰寫有實用功能的程式。
Kay 於 1980 離開 PARC 到 Atari 主持其新成立的研究中心, 他在那裡集合了一批當時最出色的使用介面與虛擬實境的研究群。 Atari 是美國猶他大學的畢業生 Bushnell 於 1972 年成立的公司, 專門研發供家庭娛樂的電腦軟硬體。他可以說是當今電動玩具的始祖。 在八年當中,Atari 從最初的資本額 500 美金,發展到 1980 年銷售超過五億美金。 但是時不他于,當時的硬體技術實在不足以支持太富有創意的圖形介面和虛擬實境。 Atari 在 1983 年虧損了五億美金,不久就倒閉了。 我在 80 年代初期曾經見過 Atari 電腦和蘋果電腦 Apple II 的真品; 它們都是進口貨,也都是普通人敢看不敢碰的昂貴商品。 按照我個人的記憶,Atari 要比 Apple 先進許多,而 Apple 更比當年的 PC 先進許多。
Atari 倒閉之後,蘋果電腦公司也經歷了一次危機。她的 Lisa 產品叫好不叫座, 其龐大的研發與經銷成本幾乎使得蘋果也相繼倒閉。 蘋果創辦人之一的 Steve Jobs 甚至為此離開了蘋果公司。 後來蘋果推出 Lisa 的簡化版本:Macintosh,才得以止虧轉盈。 可見得,消費者並不見得接受最先進、最有創意的產品。 而商場上,具有創意與品質也未必就能保證成為贏家。 訴諸於大眾投票的民主體制,也不就是如此?
Alan Kay,這位圖形操作介面的先驅,物件導向設計的創始人, 一生中與成功的商品絕緣。在 Atari 之後,Kay 到了蘋果電腦公司, 其職位不明,而他所扮演的角色就像一位「駐場哲學家」。 或許,哲學家,這才是他本來就該扮演的角色。 寫這篇傳記的時候,他在華德迪斯耐公司,職銜是 Vice Presiden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t Walt Disney Imagineering。 邁入二十一世紀,Kay 出現在迪斯耐的 Squeak 團隊裡面。 據說 Squeak 是個物件導向的直譯式語言,小學生就能用它來創作動畫, 看來他又朝著年輕時的夢想更靠近了一步。
課外讀物:
[1] 維吉尼亞理工學院一位大學生 Scott Gasch 在 1996 年所寫的作業:
Alan Kay 傳記
http://ei.cs.vt.edu/~history/GASCH.KAY.HTML
[2] SmallTalk 協會的首頁
http://www.smalltalk.org
[3] Howard Rheingold 寫的書,電子版:Tools For Thought
http://www.rheingold.com/texts/tft/index.html
[4] Squeak 語言首頁
http://www.squeak.org
單維彰 (98/09/21) --- 99/10/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