介紹 serial, parallel, ECP, EPP, USB, SCSI 等一般性周邊介面,
以及常見的監視器連接介面。
列出它們的傳輸規格、以及各種接頭的照片 (附比例尺)。
介面傳送速度比較 serial port: 115kbits/s (.115Mbits/s) standard parallel port: 115kBYTES/s (.115MBYTES/s) USB 1.1: 12Mbits/s (1.5MBYTES/s) ECP/EPP parallel port: 3MBYTES/s IDE: 3.3-16.7MBYTES/s SCSI-1: 5MBYTES/s SCSI-2 (Fast SCSI, Fast Narrow SCSI): 10MBYTES/s Fast Wide SCSI (Wide SCSI): 20MBYTES/s Ultra SCSI (SCSI-3, Fast-20, Ultra Narrow): 20MBYTES/s UltraIDE: 33MBYTES/s Wide Ultra SCSI (Fast Wide 20): 40MBYTES/s Ultra2 SCSI: 40MBYTES/s IEEE-1394: 100-400Mbits/s (12.5--50MBYTES/s) Wide Ultra2 SCSI: 80MBYTES/s Ultra3 SCSI: 80MBYTES/s Wide Ultra3 SCSI: 160MBYTES/s FC-AL Fiber Channel: 100-400MBYTES/s USB 2.0: 480 Mbits/s (60MBytes/s)
USB 2.0速度提升40倍 記者彭慧明/台北報導 經常使用通用序列埠(USB)從電腦或周邊讀取資料的使用者,相信都會有「為什麼 這麼慢」的疑問。USB 2.0 研發者論壇昨天在國內發表 USB 2.0 技術規格,新的 USB 標準可以大幅的提升電腦和周邊相互交換資訊時的傳輸速率,把舊版 USB 1.1 版本的 12 Mbps 提昇 40 倍,達到 USB 2.0 的 480 Mbps。包括微軟、英特爾在內,也在最 近陸續宣布將要推出支援 USB 2.0 版本的產品,以加速 USB 在周邊上的應用。 USB 規格是由國際大廠包括英特爾、微軟等業者在內積極推動的新一代周邊產品安裝 界面。USB 研發者論壇指出,台灣電腦周邊產品有多項居世界第一,地位重要,因此 USB 2.0 研發者論壇也首度選擇在台灣舉行,並在台灣發表 USB 2.0 相關產品規格。 宣稱即插即用的 USB 規格,幾年前曾被硬體業者推動過一段時間,但因支援 USB 界 面的電腦硬體不多,加上 USB 規格的產品成本較高,沒多久便被捨棄不用。不過,隨 著電腦周邊產品被要求界面統一、簡單易用,不需要使用者安裝、下載各種驅動程式 ,以減低電腦使用難度,微軟在推動 Win95 作業系統時,大舉結合周邊廠商共同推動 USB 界面,強調即插即用,當電腦開機後,就能自動檢視安裝在 USB 界面上的周邊, 並自動提示驅動程式,讓使用者馬上使用剛安裝的產品,大大的減少了使用者不善於 安裝驅動程式、上網下載程式安裝過程又太過繁複的問題。由於時機成熟,推出後,國 內周邊廠商都先後跟進,陸續推出 USB 界面產品。 不過,當時的 USB 1.1 技術規格傳輸速率雖已達 12Mbps,比用一般的 PCMCIA、平行 序列埠等界面來傳輸資料快得多,但是當透過電腦向印表機下達印表指令,或是透過電 腦和數位相機間相互傳輸圖檔時,就嫌過於緩慢;部分國際大廠的高階周邊產品也因為 USB 界面傳輸速率無法符合快速的需求,暫緩推出具備 USB 界面的高速光碟機、高階 印表機等產品。
課外讀物:
[1] 陞技電腦公司 (ABIT Computer) 的科技術語解釋專頁。
英文版:
http://www.abit.com.tw/english/techterm/index.htm
中文版:
http://www.abit.com.tw/t_chinese/techterm/index.htm
單維彰 (00/04/15) ---